在火星冬眠的祝融号到底醒了没?

头两天,我们刚刚聊过,祝融号又立功了,帮助我国科学家在火星低纬度地区,发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。

那么很多朋友就问了,是不是祝融号已经醒了?


(相关资料图)

其实,并没有。这些科研成果是对祝融号之前采集到的数据,进行分析得来的。

2021年5月22日,祝融号成功在火星着陆,随后开启了中国人首次的火星探测之旅。在完成了为期90个火星日的既定巡视探测任务后,祝融号继续向乌托邦平原南部行驶,开展拓展任务,直至巡视区进入冬季。

2022年5月18日,受着陆区冬季严寒和沙尘天气影响,超额完成任务的祝融号火星车进入冬季休眠模式。至此,祝融号工作了358个火星日,累计行驶1921米。

那么为什么祝融号会冬眠呢?

这是因为祝融号用的是太阳能发电的方式,进入火星冬季之后,由于阳光角度下降、光照时长缩短,同时还有沙尘天气的影响,所以光照强度进一步减弱。加上极端低温的影响,所以进入冬眠状态。

当所在区域进入春季,环境条件好转之后,例如舱内温度需高于零下15摄氏度,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40瓦,能满足一天最小用电量的时候,祝融号将会自动苏醒过来,继续前进。

而美国的毅力号和好奇号火星探测器,都是采用的核动力,所以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,能够长时间运行。那么祝融号为什么不采用核动力呢?

其实从技术角度来说,并不是实现不了,只不过是我国暂未采用罢了。

一方面,祝融号采用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阵列,发电效率不低于31%,专门针对除尘和抖动进行了优化设计,不容易沾灰尘,这种能源方案可以满足祝融号的运行需求。

另一方面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,如果使用核动力,意味着会给火星带去核污染的风险,毕竟火星表面情况复杂,一旦出现问题导致泄露,人类无法采取任何补救措施,或将对火星造成永久性的伤害。

那么为什么到现在,祝融号仍然没有醒过来了?

其实在1月中旬的时候,祝融号舱内的温度就已经可以达到了唤醒要求,但可惜的是,光照强度还不够,这可能跟火星表面的低温以及电池板表面的沙尘有关。

尤其是沙尘的影响最大,因为根据设计指标,沙尘沉积超过20%,1-8月份可能都无法唤醒,因为这段时间火星上的光照基本保持同一水平。如果超过30%,就需要等到太阳光照最强的时候,也就是11月份,才有可能唤醒。倘若超过40%,那么将永远无法唤醒。

不过以上情况,都在预料范围内,毕竟有很多困难是无法避免的。并且,祝融号的设计寿命只有3个火星月,约92个地球日。当下已经超额完成了既定任务,远远达到了设计目标。如果能再次唤醒,将会是又一次的惊喜。如果不能,也是正常的,无需过度忧伤。

总之,中国航天已经足够强大,在对待一颗充满未知的星球时,中国再一次的体现出了什么叫大国风范。同时,我们也期待,祝融号能出现奇迹,继续将火星数据传输到地球,让更多的中国科学家可以揭示出火星上的秘密。

关键词: